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免费全国空降app下载,600快餐2个小时qq,全国楼凤论坛兼职平台

?
走进邕城,
为您展开山清水秀的城市画卷

十天内自动登录

X

请输入用户名

6-16位字符,可包含数字、字母

请输入正确手机号

请输入验证码

已阅读 《南宁数字方志馆用户协议》

X
X

60s后重新发送

X

恭喜您,密码修改成功

请牢记您所设置的新密码,4s 秒后自动跳转到平台首页

X
?
首页 > 方志南宁 >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 广西隆安县震东集中安置区“五个一”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建设
返回列表

广西隆安县震东集中安置区“五个一”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建设

广西隆安县震东社区所辖的震东集中安置区是广西搬迁规模最大、搬迁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2018年底完成安置搬迁群众5847户24423人。为加强安置区服务管理,2019年1月成立震东社区,下辖和鑫佳园、昌泰茗城、东森悦府3个安置小区,总人口约3.5万人,其中安置搬迁人口23738人,周边商住人口约1万人。截至目前,震东社区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白族、黎族、毛南族等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3295人,占总人口数的98.13%。

近年来,隆安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领悟总书记关于“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要从基层社区抓起”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隆安县震东社区作为“广西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的多民族群众集中安置区”特点,以“一中心、一载体、一超市、一食堂、一平台”(简称“五个一”)为抓手,谋划开展好易地搬迁工作“后半篇文章”,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促进各族搬迁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建设工作。

第一,建设一个党群服务中心,加强网格化社区管理服务。实施以“震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总平台,以各族群众需求为导向,围绕“一老一小”民生实事和公共服务健全其他便民服务平台(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业服务中心,、民族团结文体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活动中心、平价购物中心、综治服务中心、物业服务中心),为各族搬迁群众多方位提供“一站式办理”综合服务。一是构建“线上+?线下“工作机制,线上创建“平安震东”微信群,健全“党建+网格+数字化”乡村治理工作机制,充分学习运用“枫桥经验”“浦江经验”,着力构建“五治融合”新格局。二是线下组建“楼栋管家”先锋队、成立“天天敲门”小组,实行楼栋双单元长包干责任制,把派驻干部、两委干部落实包干到43栋楼、78个单元确?!罢叩谝皇奔渲?、服务第一时间到场、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及时收集群众诉求,快速响应解决办理,形成了“十分钟”服务圈,让搬迁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三是推进“智慧安防社区”建设,实现对安置区人、车、公共区域等全天候智能监控;组建警民联防队,由100名警民、网格员、居民骨干、志愿者等组成的治安联防队全天候开展安全巡查、法治教育引导,及时调解化解、妥善处理发现的治安、纠纷、扰民等问题66件。2023年以来,解决了各族搬迁群众急难愁盼事项650余件,有效促进了邻里关系融洽、党群沟通密切、社区环境安全。

第二,依托一批同心文化载体,丰富社区精神文化活动。发挥各级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的作用,统筹资金约70万元在震东社区建设同心文化广场、同心文化长廊、同心文化艺术队、民族团结文体活动中心等一系列主体突出、特色鲜明的“同心文化载体”,搭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联谊平台。一是利用社区微信公众号、居民微信群以及“同心文化载体”悬挂横幅标语、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幸福大喇叭循环宣传、文艺汇演等途径,宣传党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和民族政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小区、进楼栋、进家庭,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润物细无声地熏陶和感染各族群众。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着力点,兼顾各民族风俗习惯,充分发挥“同心文化载体”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功能,经常性组织开展“三月三”、端午节、那文化旅游节、“六月六”等富有民族特色节日的民俗文化活动,引导各族搬迁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引导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生活,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三是挖掘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周桂梅、黄文秀等“时代楷?!毕冉录#约叭绱逭裥饲嗄晗确娴恼鸲仓们靶×核凸ぁ备涸鹑肆杭训认盗邢冉宋?,讲好各族搬迁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守望相助、团结进步的生动故事,广泛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激发各族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引导他们在思想观念、精神生活、个人追求上努力拼搏、向上向善、感恩奋进。

第三,开设一家同心感恩超市,动员各族群众共建共享共乐。发挥统一战线资源丰沛、联系广泛优势,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震东社区同心感恩超市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民革广西区委会、广西来宾东糖集团等43家单位和企业累计捐赠物款110多万元,为社区搬迁群众创造了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社会条件。同心感恩超市实行积分化管理,探索运用积分制推进基层治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超市积分管理制度、居民兑换守则之中,将居民参与自治、就业创业、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制管理范畴,将“积分制”赋能文化服务、公益行动,通过对安置户门前楼道整洁、邻里互助、卫生间整洁、不高空抛物等系列文明习惯的常态化考核,鼓励群众通过参加社区环境卫生大整治、社区治安巡逻、关爱老人服务等公益活动,奖励满足条件的住户对应积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网格、进小区、进楼栋,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同心感恩超市的积分制管理模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搬迁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培育出了新时代文明新风,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子,实现各族搬迁群众和谐家园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截至目前,震东社区共发出积分卡约6000份,参与积分3200多户,已兑换积分28万分。

第四,建立一个同心阳光食堂,让社区长者“食”有所依、“食”有所乐。创新助老服务理念,以“小食堂”服务“大民生”。通过引导企业援建、居民互助等形式,利用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帮扶捐助资金,建设震东社区助残助老同心阳光食堂(长者食堂),构建“长者食堂+敬老助餐+送餐上门”的服务项目,为社区年满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餐提供3元的用餐补贴,为社区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就近就业的残疾人提供送餐服务,让老年人享受“家门口的幸?!场狻保迪至松缜髯迦褐诶嫌兴?、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良好集中老年照料模式。同时,食堂也为搬迁群众特别是宝妈、残疾人和有弱劳动力的老年人提供部分就业岗位(厨师、洗碗工、打菜员、保洁员等),一定程度上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增收难题,实现为民服务“暖胃”又“暖心”。截至目前,食堂共接待老人用餐1200多人次、提供送餐服务400多人次、安排脱贫户和监测户就业22人。同心阳光食堂助残助老增收减支“双线发力”、多管齐下促就业稳就业的暖心举措,不仅极大方便了社区老人的就餐需求,更吸引广大社区居民主动走出家门,组建起温馨、幸福的社区大家庭,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各族搬迁群众的高度赞誉。

第五,打造一款零工市场品牌,让各族群众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隆安县震东安置区搬迁群众涉及2.4万多人,规模大、人数多、情况复杂,搬迁户均来自农村,大部分面临年纪大、技能水平低、工厂式就业难等问题,如何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对社区后续管理服务是个严峻考验。2020年3月,震东社区创新打造出一款零工市场——“小梁送工”品牌,创新建立“社区送单、企业派单、居民接单”的“小梁送工”就业服务帮扶模式,在助力搬迁群众灵活就业、持续增收上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震东经验”。一方面,利用粤桂协作就业帮扶资金成立就业服务站,畅通企业与群众信息互通渠道,围绕隆安“一园一城一基地”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人力需求,动态收集隆安县域内及周边地区的工业园区、农业企业、各类种养基地等用工线索和有意愿就业的搬迁群众信息。另一方面,针对安置区年龄在50岁左右、仍习惯干农活,自身无技能、进厂难、找工难的无稳定就业群体,由社区就业服务站与县内广西金福农业有限公司等50多家农业企业达成用工合作协议,每天专人与企业对接了解用工需求,在安置区实行“乡镇—震东社区—小区网格—单元”网格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灵活开展送政策进小区、送岗位进户、送劳动力进企业(基地)“三进”服务行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市场化运营方式,在精准匹配的基础上开展“点对点”送工服务,成功探索实施了“企业派单、居民点单、社区送单”就业服务模式,有效服务和解决各族搬迁群众就近灵活就业,多元化保障劳动力、弱劳动力就业,极大缓解了县域企业用工需求,有力推进全县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互嵌式发展。截至2024年7月底,“小梁送工”累计送工1879批13.4万人次到企业、基地务工,累计帮助搬迁劳动力增加收入17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