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个“充电宝”不简单——全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实现“1到N”规?;τ霉丶缭?/h1>
- 来源 :
南宁日报
- 作者 : 冯梓剑 陈钦荣 梁沁沁 敬敏
- 浏览 : 0 人次
金秋十月,走进位于武鸣区的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一排排白绿相间的储能舱整齐列阵,如同为电网安上了“巨型充电宝”。10月8日,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二期扩容工程(以下简称二期工程)正式投运,这座全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储能电站,在完成从“0”到“1”技术验证后,实现“1到N”规?;τ玫墓丶缭剑阅评胱拥绯靥赜械募际?、资源与安全优势,为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提供新路径,为绿电高效消纳注入强劲“钠电动能”。

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二期扩容工程正式投运 (梁磊 摄)
构建钠电储能新方案
走进伏林储能电站主控楼,电子大屏上跳动的参数勾勒出电站运行的实时脉络:电池总容量、电池健康度、充放电性能指标,以及频率、电压等数据一目了然。这座藏于绿野中的电站,正悄然改变着区域能源格局。
为攻克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难题,2024年,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组建攻关团队,锚定钠离子电池这一前沿技术方向,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百兆瓦时级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项目,开启技术攻坚。同年5月,搭载210安时钠离子储能电池及国内首套10兆瓦时储能系统的电站一期工程投运,一举填补钠离子电池材料、钠离子电池储能集成技术以及钠离子电池储能安全防控技术三大空白。
一期工程投运至今,已累计存储释放绿电超130万千瓦时,在电网调峰、新能源消纳等方面展现出强劲实力。在此基础上,二期工程乘势而上,规划建设40兆瓦时储能容量,使电站总规模跃升至50兆瓦时。“如果说一期工程完成了钠离子电池大容量储能从‘0’到‘1’的技术验证,那么二期就是实现‘1到N’规?;τ玫墓丶缭??!蹦戏降缤阄鞯缤敬葱虏扛弊芫砘萍曳岜硎?,此次扩容实现了从技术验证到系统优化的深度跃升,为钠离子电池技术在大规模储能领域的标准化推广筑牢了根基。
为新能源增加消纳新路径
“扩容后,电站在用电负荷低谷时段,每充满一次,可以储存5万千瓦时绿色电力;在用电负荷高峰时段,这些电力释放到电网,可满足1.2万户居民一天的用电需求?!蹦戏降缤阄髂夏┑缇指呒豆こ淌β薮ねü父鍪菥偷莱隽说缯镜摹坝埠恕笔盗?。数据显示,扩容后的电站年充放电次数可达600次,每年可新增消纳风光电量约30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9000吨、减排二氧化碳1.35万吨,可满足约2万户家庭一整年的用电需求。
技术创新带来了性能与成本的双重突破。二期工程新研发的240安时钠离子储能电池,容量较一期提升14%,保持行业领先水平?!跋嗤寤履茏案嗦痰?,空间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蹦戏降缤阄鞯缤镜缌蒲а芯吭鹤姨票蚪馐?,电池性能升级的同时,系统成本降低近20%,进一步缩小了与成熟储能技术的经济差距。
此外,电站采用高压储能系统方案,有效降低设备损耗,提升整体可靠性;单舱容量从一期的2.5兆瓦时跃升至3.7兆瓦时,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储能密度和整个电站的规模效益。这些技术升级形成了“电池性能—系统效率—规模效益”的正向循环,全方位提升了钠离子电池储能的实用价值。
更值得关注的是钠电的场景适配优势。据了解,钠离子电池在-20℃环境下容量保持率近90%,高温下不易热失控,可适配广西湿热气候;部分材料体系循环寿命超1万次,高于部分锂电类型,能轻松应对新能源消纳所需的高频充放电。

工作人员查看设备运行情况 (梁磊 摄)
筑牢能源转型“压舱石”
在业内人士看来,伏林电站的价值远超单一项目本身,更在于为我国新能源发展提供资源与技术的双重安全保障。钠资源在我国储量丰富,发展钠电储能可有效减少对锂资源的依赖,破解资源瓶颈,为储能规?;⒄固峁┪榷ㄖС?。
从技术安全维度看,伏林电站采用的核心材料、系统集成技术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团队已形成60项发明专利,制定3项行业标准,填补了钠离子电池储能领域的技术空白。这种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让我国在储能技术竞争中占据主动,为新能源消纳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政策东风更让钠电储能发展如虎添翼。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推动钠离子电池储能进一步商业化发展。这一顶层设计不仅肯定了钠电储能在多元储能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还为伏林电站这类标杆项目的推广、钠电技术规?;涞靥峁┝朔较蛑敢K孀哦嘣⒛芗际趼废叱中黄?,钠离子储能技术将在能源转型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推动构建更安全、高效的绿电消纳体系,为“双碳”目标加快实现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 来源 : 南宁日报
- 作者 : 冯梓剑 陈钦荣 梁沁沁 敬敏
- 浏览 : 0 人次
金秋十月,走进位于武鸣区的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一排排白绿相间的储能舱整齐列阵,如同为电网安上了“巨型充电宝”。10月8日,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二期扩容工程(以下简称二期工程)正式投运,这座全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储能电站,在完成从“0”到“1”技术验证后,实现“1到N”规?;τ玫墓丶缭剑阅评胱拥绯靥赜械募际?、资源与安全优势,为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提供新路径,为绿电高效消纳注入强劲“钠电动能”。

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二期扩容工程正式投运 (梁磊 摄)
构建钠电储能新方案
走进伏林储能电站主控楼,电子大屏上跳动的参数勾勒出电站运行的实时脉络:电池总容量、电池健康度、充放电性能指标,以及频率、电压等数据一目了然。这座藏于绿野中的电站,正悄然改变着区域能源格局。
为攻克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难题,2024年,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组建攻关团队,锚定钠离子电池这一前沿技术方向,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百兆瓦时级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项目,开启技术攻坚。同年5月,搭载210安时钠离子储能电池及国内首套10兆瓦时储能系统的电站一期工程投运,一举填补钠离子电池材料、钠离子电池储能集成技术以及钠离子电池储能安全防控技术三大空白。
一期工程投运至今,已累计存储释放绿电超130万千瓦时,在电网调峰、新能源消纳等方面展现出强劲实力。在此基础上,二期工程乘势而上,规划建设40兆瓦时储能容量,使电站总规模跃升至50兆瓦时。“如果说一期工程完成了钠离子电池大容量储能从‘0’到‘1’的技术验证,那么二期就是实现‘1到N’规?;τ玫墓丶缭??!蹦戏降缤阄鞯缤敬葱虏扛弊芫砘萍曳岜硎?,此次扩容实现了从技术验证到系统优化的深度跃升,为钠离子电池技术在大规模储能领域的标准化推广筑牢了根基。
为新能源增加消纳新路径
“扩容后,电站在用电负荷低谷时段,每充满一次,可以储存5万千瓦时绿色电力;在用电负荷高峰时段,这些电力释放到电网,可满足1.2万户居民一天的用电需求?!蹦戏降缤阄髂夏┑缇指呒豆こ淌β薮ねü父鍪菥偷莱隽说缯镜摹坝埠恕笔盗?。数据显示,扩容后的电站年充放电次数可达600次,每年可新增消纳风光电量约30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9000吨、减排二氧化碳1.35万吨,可满足约2万户家庭一整年的用电需求。
技术创新带来了性能与成本的双重突破。二期工程新研发的240安时钠离子储能电池,容量较一期提升14%,保持行业领先水平?!跋嗤寤履茏案嗦痰?,空间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蹦戏降缤阄鞯缤镜缌蒲а芯吭鹤姨票蚪馐?,电池性能升级的同时,系统成本降低近20%,进一步缩小了与成熟储能技术的经济差距。
此外,电站采用高压储能系统方案,有效降低设备损耗,提升整体可靠性;单舱容量从一期的2.5兆瓦时跃升至3.7兆瓦时,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储能密度和整个电站的规模效益。这些技术升级形成了“电池性能—系统效率—规模效益”的正向循环,全方位提升了钠离子电池储能的实用价值。
更值得关注的是钠电的场景适配优势。据了解,钠离子电池在-20℃环境下容量保持率近90%,高温下不易热失控,可适配广西湿热气候;部分材料体系循环寿命超1万次,高于部分锂电类型,能轻松应对新能源消纳所需的高频充放电。

工作人员查看设备运行情况 (梁磊 摄)
筑牢能源转型“压舱石”
在业内人士看来,伏林电站的价值远超单一项目本身,更在于为我国新能源发展提供资源与技术的双重安全保障。钠资源在我国储量丰富,发展钠电储能可有效减少对锂资源的依赖,破解资源瓶颈,为储能规?;⒄固峁┪榷ㄖС?。
从技术安全维度看,伏林电站采用的核心材料、系统集成技术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团队已形成60项发明专利,制定3项行业标准,填补了钠离子电池储能领域的技术空白。这种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让我国在储能技术竞争中占据主动,为新能源消纳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政策东风更让钠电储能发展如虎添翼。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推动钠离子电池储能进一步商业化发展。这一顶层设计不仅肯定了钠电储能在多元储能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还为伏林电站这类标杆项目的推广、钠电技术规?;涞靥峁┝朔较蛑敢K孀哦嘣⒛芗际趼废叱中黄?,钠离子储能技术将在能源转型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推动构建更安全、高效的绿电消纳体系,为“双碳”目标加快实现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